专题片 | 云南省中医药事业发展五年成绩单,邀您来“检阅”
时间:2018-03-12 15:42 来源: 发布人:黄秋实 浏览:
砥砺奋进的五年——十八大以来云南省中医药事业发展纪实
第一篇章:政策先行篇
为认真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以来的全会精神,及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和考察云南时的重要讲话精神。云南省委省政府高位推动,提出要科学规划综合施策,扎实推进中医药强省战略的实施,各有关部门要各司其职、通力协作、形成合力,共同关心、重视、支持中医药发展,全力推动云南中医药振兴发展。坚持以人为本、服务民生。切实保障和维护人民群众享有中医药服务的权益。坚持继承创新、发挥优势。推动中医药理论实践与医疗保健模式创新发展。坚持深化改革、激发活力。营造公平参与、竞争有序的发展环境。坚持统筹兼顾、协调发展,省委省政府先后印发《云南省中医药健康服务发展规划(2015-2020年)》、《云南省贯彻落实中医药发展规划纲要(2016-2030年)的实施意见》等系列重要文件,促进中医药医疗、保健、科研、教育、产业、文化全面发展。
第二章:中医药事业篇
十八大以来,我省不断加强对中医药服务体系建设的投入,积极争取国家项目支持,加快推进中医医院标准化建设,目前纳入标准化建设的县级中医医院占县级中医医院总数的83%;共争取到国家投入8713万元、省级投入6690万元,支持986个乡镇卫生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7360个村卫生室中医药科室建设。支持县级中医医院加强急诊急救能力、重点专科等建设,强化县级中医医院的综合服务能力。
1. 深入开展基层中医药服务能力提升工程,“全省97.96%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96.30%的乡镇卫生院和89.05%的社区卫生服务站、78.50%的村卫生室提供中医药服务。”分别较2012年提高11.96%、51.3%、17.05%、57.5%。
各地大胆创新实践,不断探索符合当地实际的基层中医药发展机制和模式。例如,保山腾冲市、曲靖麒麟区和楚雄南华县在基层医疗机构集中打造了一批特色鲜明的中医馆,为老百姓提供优质中医药服务。保山市创造了“五个注重”的“腾冲经验”;昭通绥江县建立以“中医入户”为重点,县、乡、镇设中药种植示范区,村设中医药示范点,村民小组设中医药示范户的预防保健体系,为当地老百姓防病治病、健康扶贫发挥了重要作用。云南相关工作多次在国家会议上作交流,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对云南中医药发展的关注度持续提高。
积极支持社会资本举办中医类医疗机构,鼓励符合条件的药品零售企业申办中医坐堂医诊所。全省社会资本举办中医类医疗机构(含医院、门诊部、诊所)1300多个。
2. 截至2016年,全省105所县级以上公立中医医院实际开放病床2.42万张,年门诊1323万人次、出院病人76.3万人次,业务收入59.96亿元,分别较2012年增长了30.17 %、16.48%、32.9 %和 41.63%。
第三章:传承创新篇
五年来,我省建立国家三级中医药科研实验室 4 个、重点研究室3个、省级中医临床研究基地 1 个。启动中医药重点学科建设。实施民族医药文献整理和院内制剂研发项目,共支持50余部民族医药文献整理和110余个院内制剂研发,获省部级科研奖励10余项。培养优秀中青年领军人才、学科带头人、优秀中医临床人才。开展师承教育,启动全国中医药传承博士后工作。2017年获评1名国医大师、2名全国名中医。重启云南省名中医评选工作,评选出云南省国医名师、名中医、基层名中医188名。名老中医药专家传承工作室建设项目顺利推进。全科医师培训、县级中医临床技术骨干培训、乡村医生中医药适宜技术培训等各层次人才培养全面展开,共培训乡村医生近2万名。
积极参与医改,深入探索以分级诊疗为目的的医联体建设和县乡一体化管理试点,先后在昆明、曲靖、普洱、红河、楚雄等地组建了多种形式的“医联体”或“医共体”。积极推进中医药信息化建设,探索开展分级诊疗试点,在中医医院全面推开便民惠民措施,大力开展中医临床路径管理试点。以中西医协同协作助推医疗费用控制,开展了以艾滋病、不孕不育症、肝病等中西医协同协作基地建设。启动中医防治不明原因肺炎、手足口病试点项目,组织制定《云南省人感染H7N9型禽流感中医药预防方案及诊疗方案》等,切实发挥中医药的“三个作用”。
第四章:民族医药篇
云南在全国最早开展民族药学硕士、博士培养。启动彝医药古籍文献整理和彝医本科教材编写。完成出版《云南民族药志》、《档哈雅龙》、《中华本草傣药卷》、《彝药本草》、《云南藏医药》等傣族、彝族、藏族、纳西族、拉祜族、白族、哈尼族、基诺族、僳傈族、阿昌族等100多部医药专著。获省部级以上民族医药科研项目约130余项,其中:《彝族传统医药知识体系挖掘整理及传承研究》获建国以来首届民族医药科学技术进步奖传承贡献一等奖;《少数民族医药古籍文献分类体系构建研究》荣获云南省2016年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一等奖。傣医药“睡药疗法”被国务院、文化部列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彝族医(彝医水膏药疗法)”、“彝族医(彝族药认知方法)”分别列入第三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和云南省第二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5个少数民族医药工作表现突出的集体和18名个人受到国家表彰。
第五章:健康产业篇
中医药与养老、养生、旅游等产业进一步融合发展。目前,全省各地各部门坚持以新发展理念为引领,积极服务和融入“健康中国”、“健康云南”建设战略。
云南省中医医院在滇池院区建立了中医健康管理中心,着力打造高原国际中医药健康服务基地。各州市中医医疗机构也充分发挥中医药养生保健优势,积极拓展药膳辅助疗法、“三九贴”、“三伏贴”等新业务。同时,在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对65岁以上老年人和0-3岁儿童开展中医药健康指导并提供针对性的中医保健。
杏林大观园、洱源县下山口傣雅传统植物养生度假村等积极探索将中医药民族医药与旅游有机结合,打造中医药(民族医药)健康旅游度假品牌。
中医药民族医药先后亮相第四届中国-南亚博览会,2017昆明商洽会、2017国际旅交会和2017澜沧江-湄公河次区域国家商品博览会。
完成40个县的中药资源普查试点工作,建立11个中药材品种的12家道地或特色濒危中药材种子种苗繁育基地、稀缺中药材种苗基地及中药资源动态监测平台。我省中药家底逐步摸清,“公司+农户+合作社”的产业发展模式得到积极推广应用。
第六篇:文化传播篇
建成省级中医药民族医药博物馆1个、国家级中医药文化宣传教育基地4个、省级中医药文化宣传教育基地7个。“中医中药中国行”、“中医药服务百姓健康”大型义诊活动持续深入推进。培育打造行业品牌论坛,连续举办四届“兰茂论坛”,两届“互联网+中医药”发展论坛、“首届云南省名老中医大型惠民义诊暨中医药文化大众传播活动”。组织开展全方位、多层次的《中医药法》宣传培训工作。2014年,在全国率先开通首个中医药官方微信公众平台—“云南中医”。平台荣获“全国中医药新媒体传播政务之星”称号,是云南省最具权威的健康微信公众平台,多平台全网累计阅读量达3亿人次,影响力全国行业第一。2017年,全国首家省级中医药公众健康移动医疗综合服务客户端——国医在线APP正式上线试运行,开启中医药健康服务新模式。
云南省中医药数据中心建设成效初显,助推中医药健康医疗信息化建设和大数据应用综合能力和水平不断提升。
加强与周边国家和地区间的交流合作,与泰国卫生部签订了“传统医药研究和发展合作协议”,倡导并举办8届大湄公河次区域传统医药交流会。2017年11月,第八届大湄公河次区域传统医药交流会在缅甸仰光召开,在学术委员会和传统医药知识与药用植物保护专家委员会换届中,我省郑进教授和裴盛基研究员再次分别被推选为两委员会主席。
这五年,是党中央、国务院、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政策密集出台、实践创新发展的五年,是深度融入大局、全面深化改革、持续激发活力的五年,是我省发展提速、能力大幅提升、优势不断彰显的五年,也是百姓获得感和行业自豪感显著增强的五年,更是全省中医药界空前凝聚团结奋进,发展极不平凡的五年。从传统中走来的云南中医药,正带着新的历史使命,走向传承中华文化、服务人类健康的新征程。我们将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指引下,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坚持服务健康云南战略,坚持中西医并重、传承发展中医药事业, 实现云南省中医药由大而强的新跨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