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 中医药文化

口干、口苦反复发作?中医调理有妙方~

时间:2021-09-28 17:22 来源: 发布人:赵春艳 浏览:

  “医生,我经常感觉嘴里很苦,像含了苦瓜片似的,特别难受”,不少患者曾经这样对医生倾诉着,后面往往接一句“是不是上火了?”很多人都存在着这样的认知:口苦=上火,得降火。然后各式各样的凉茶都往自己的胃里灌,各种降火的招式不厌其烦地尝试。

  然而,就像某牛奶广告“不是所有的牛奶都叫特XX”,也不是所有的口苦都是热症。笔者跟诊许龙飞老师多年,口苦患者颇多,每见老师下手皆验,特记两则案例如下。

  案例一:柴桂干姜汤治疗口苦

  患者:柳某,女,71岁,反复口苦、口干、咽干,不欲饮水1年。

  2021-05-31一诊:近10余天胃脘胀满疼痛,有反酸,无呃逆,小便黄,大便难,4-5日一行,纳眠可,舌红苔白厚腻,脉沉左寸稍滑。

  中医诊断:少阳太阴合病。

  方药:柴桂干姜汤加味。

  处方:北柴胡24克,桂枝10克,黄芩10克,干姜10克,天花粉15克,牡蛎15克先煎,木香10克,砂仁6克后下,炒莱菔子10克,厚朴10克,山药30克,石菖蒲6克。中药6付,每天一剂,煎服。

  2021-06-16二诊:服上方后,口苦有减,胃脘胀满疼痛、反酸、呃逆明显减轻,现小便黄,大便已正常,纳眠可,舌红苔稍白腻,脉沉左寸稍滑。

  方药:柴桂干姜汤加味。上方去菖蒲,加佩兰10克,乌梅15克,龙胆3克,中药6付,每天一剂,煎服。

  按语:

  柴胡桂枝干姜汤首见于《伤寒论》第147条:“伤寒五六日,已发汗而复下之,胸胁满微结,小便不利,渴而不呕,但头汗出,往来寒热,心烦者,此为未解也,柴胡桂枝干姜汤主之。”为治少阳兼太阴病证,证候寒热错杂,热在少阳则枢机不利,寒在太阴则中阳不振水饮内停,故证见:口苦、口干、咽干不欲饮,胃脘胀满疼痛,有反酸,无呃逆,小便黄,大便难。

  三焦枢机不利,上焦郁热津虚,中焦虚而寒热互结,下焦虚寒泄泻或阳明微结,阴阳不交,气机不畅,升降失司,故方中用柴胡、黄芩和解少阳,桂枝、干姜温中逐饮,牡蛎降胆气而消痞,木香、砂仁理气宽中,厚朴、莱菔子下气除满,山药、菖蒲健脾化湿和胃以调达枢机、调和阴阳、清热养津、降逆除满等。

  许龙飞老师师从顾植山教授,临证善于运用运气学说“开阖枢”理论阐述病机,自然界及人体之阴阳气化运动,终不离“开阖枢”。枢者,枢机、枢要也,枢主上下、内外之间,舍枢则不能开阖。故而治病重视少阳之枢不言而喻。若少阳失却转枢之责,气机升降失调,临证时利用运气结合时象、症象、脉象,发挥柴桂干姜汤调理少阳枢机的作用。

  案例二:五味子汤和三才封髓丹治疗口苦

  患者:王某,男,56岁,反复口苦、口干、咽痛10余年。

  2021-06-02一诊:口苦、口干、咽痛,颌下淋巴结时肿大,易发口腔溃疡,既往高血压病史,脉沉稍滑,舌淡红苔薄白。

  中医辨证:肾虚君火不藏,胆气不得清降。

  方药:五味子汤合三才封髓丹加味。

  处方:五味子15克,熟地黄15克,巴戟天10克,山茱萸15克,盐杜仲15克,肉桂10克,砂仁6克后下,骨碎补30克,乌梅30克,苦杏仁10克,厚朴15克,黄柏10克,附片30克。中药4付,每天一剂,煎服。

  2021-06-07二诊:服上方后,口苦、口干有减,前一日食羊肉火锅后咽部又感不适,下牙龈见溃疡,颌下淋巴结未触及肿大,纳眠可,脉沉稍滑,舌红苔薄白。上方加茯苓15克,熟地黄量加至30克,肉桂加至15克,其余不变,中药4付,每天一剂,煎服。

  2021-06-09三诊:服上方后,口苦较前减轻,下牙龈见溃疡已好转,现感咽干,夜尿1次,纳眠可,大便偏干,脉沉稍滑,舌红苔薄白稍腻。上方加枳实10克,决明子30克,熟地黄减至15克,中药4付,每天一剂,煎服。

  2021-06-14四诊:服上方后,已无口干,时有口苦,现小便黄,夜尿1-2次,纳眠可,大便调,脉沉稍滑,舌红苔薄白稍腻舌质稍干。方药:原方加肉苁蓉15克,炙淫羊藿15克,熟地黄改用生地黄15克,肉桂减至10克,中药4付,每天一剂,煎服。

  2021-06-23五诊:服上方后,已无口苦,夜尿1次,小便颜色稍黄,近3日夜寐不宁梦多,纳可,大便调,脉沉,舌红苔稍黄腻。

  中医辨证:胆腑蕴热,上扰心神。

  方药:敷和汤加味。

  处方:茯苓20克,陈皮10克,法半夏15克,枳实10克,竹茹10克,五味子10克,酸枣仁20克,先煎,大枣6克,诃子6克,淡竹叶6克。中药6付,每天一剂,煎服。

  按语:

  患者反复口苦、口干、咽痛10余年,颌下淋巴结时有肿大,易发口腔溃疡,既往高血压病史。多处求医问诊未获良效,经人介绍后找到许老师,四诊分析其主要病因病机为肾虚君火不藏,胆气不得清降,予五味子汤合三才封髓丹加味,五味子汤为《三因极一病证方论》中治六辛年肾虚受湿之方。缪问:“君以五味子之酸收,收阴阳二气于坎中。臣以直入坎宫之附子,急助肾阳,遍走经络,逐阴霾,破竹之势有非他药可及者。再佐以熟地甘苦之味,填补肾阴,助五味子固护封蛰。治肾之法,无遗蕴矣。”

  三才封髓丹出自清代医家郑钦安《医理真传》:封髓丹由黄柏,砂仁,甘草组成,郑氏认为,黄柏味苦入心,禀天冬寒水之气而入肾,甘草调和上下,又能伏火,真火伏藏,黄柏之苦和甘草之甘,苦甘能化阴,砂仁之辛合甘草之甘,辛甘能化阳,阴阳化合,交会中宫,则水火既济,心肾相交。加杏仁、厚朴降阳明,胆随胃降,乌梅下气,除热烦满,平甲木。

  服药四付后口苦、口干有减,但因未忌口,口腔溃疡复发,原方加茯苓,其味甘气平,入心、脾、肾,降中有升,肉桂、熟地黄加量,诸药合用以降心火、益肾水。三诊诸症好转,但大便偏干,故上方加枳实、决明子以下气除满、润肠通便。四诊已无口干,时有口苦,夜尿1-2次,小便黄,大便调,脉沉稍滑,舌红苔薄白稍腻舌质稍干,故上方去熟地用生地以防滋腻太过,加肉苁蓉、炙淫羊藿补肾助阳。

  五诊已无口苦,夜尿减少,小便颜色稍黄,近3日夜寐不宁梦多,二便调,辨证:胆腑蕴热,上扰心神,予“敷和汤加味”,此方出自《三因极一病证方论》,治巳亥之岁,厥阴风木司天,少阳相火在泉,方中茯苓健脾渗湿,宁心安神,法半夏辛温,燥湿化痰和胃,竹茹甘而微寒,清热化痰除烦,枳实辛苦微寒,降气导滞,消痰除痞,陈皮辛苦温,理气行滞,燥湿化痰,五味子、酸枣仁宁心安神,诃子味苦酸涩性平,下气消胀,淡竹叶清心涤热除烦,大枣调和脾胃,全方理气化痰以和胃、清心安神,胃气和降则胆郁得舒,如是则复其宁谧。随后电话回访夜寐已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