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 新闻中心 > 媒体聚焦

如何破解“看病难”问题?两会代表委员建言献策

时间:2018-03-09 14:45 来源: 发布人:高燕仙 浏览:

  随着大病、慢性病的发病率增加,健康问题越来越受到重视,人们对优质医疗资源的需求也日益提升。然而,看病难、看病贵成为提升人们健康水平过程中面临的现实问题。今年两会,如何破解“看病难”成为代表委员们热议的话题。

  分级诊疗解决看病难题

  三甲医院大排长龙,社区医院冷冷清清。长久以来,这一问题都难以得到解决。患者抱怨挂号、排队花了几小时,看病却只有几分钟;而不少三甲医院的医生则认为自己每天到下班时间还没有看完所有患者,每天都需要加班,连喝水上厕所的时间都没有,十分辛苦。2015年9月,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推进分级诊疗制度建设的指导意见》,部署加快推进分级诊疗制度建设,根据计划,到2020年,我国将基本建立符合国情的分级诊疗制度,形成“基层首诊、双向转诊、急慢分治、上下联动” 的就医新秩序。近年来,随着分级诊疗的推进,“小病在基层、大病到医院、康复回基层”的观念已经开始逐步树立。

  今年两会,代表委员们就如何有效利用现有医疗资源和技术手段,优化资源配置,激活存量,提出了自己的观点和建议。

  分级诊疗要落到实处需要医联体发挥作用。医联体将多级医疗机构紧密地联系起来,通过信息互通和资源共享,实现医疗卫生工作重心的下移,也使得基层服务能力得到提升。

  全国政协委员、搜狗总裁王小川建议国家创新医联体发展模式,推动构建新型医联体。采取“核心医院+基层卫生服务机构+数字家庭医生”三级供给模式,以大医院为核心、基层卫生服务机构为中心、数字家庭医生为入口和神经网络,通过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等先进数字技术,将个性化医疗服务入口主动推送至每一个中国家庭身边,将医联体内医疗资源和信息广泛贯通至患者,打通医疗惠民的“最后一公里”,从而变被动接受患者求诊为主动上门提供全方位全周期的医疗和健康服务,全面提升我国医疗卫生服务体系水平和效率。

  全国人大代表、北京大学首钢医院院长顾晋提出了一种以构建三下沉为基础、信息化为桥梁的紧密型医联体模式。“三下沉”指的是专家要下沉、学科要下沉、管理要下沉。在顾晋看来,目前分级就诊最大的问题是,社区居民希望看到专家,紧密型医联体模式可以将专家下沉到社区。另外,一些常见病如口腔科、中医科、按摩、康复等学科也要下沉到社区。

  代表委员为基层“造血”支招

  作为分级诊疗的基础,我国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承担着为居民提供常见病、多发病的初步诊治服务,然而根据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2009年,我国基层执业医师占总医师数量比例为33.7%,到2016年,这一数字却变成了29.2%,不少基层医疗机构还存在着设备陈旧、服务质量参差不齐的问题。事实上,近年来在探索分级诊疗的道路上,强基层成为核心关注点。

  全国人大代表、四川大学华西医院院长李为民认为,只有解决了基层医院的“造血功能”——提供常见病、多发病和慢性病康复服务的作用,百姓的“看病难”问题才能得到根本性缓解。全国人大代表、浙江省肿瘤医院副院长葛明华建议,加快构建高水平的县域医疗服务共同体、整合医疗资源配置、推动分级诊疗制度建设等,以缓解“看病难、看病贵”问题。

  让患者“下沉”到基层,需要基层优质的医疗服务作为保障。全国人大代表、陕西省肿瘤医院院长宋张骏提出,要建设好分级诊疗制度,除了在技术、设备给予基层支持外,更应将政策向“人”倾斜,提升基层医务人员整体素质和服务能力。尽管有关部门在乡村的就医环境、设备上进行了大量投入,但当前的分级诊疗制度建设中存在的一个突出问题是乡医、村医难以培养难以留下。如何能够把基层的优秀医疗人才留在基层,是推进分级诊疗制度的难点。宋张骏建议,在县级层面,可以整合医疗资源,将县人民医院、县中医医院、县妇幼保健院统筹成为县级医疗中心,然后将全县内的乡医、村医吸收成为县级医疗中心的在编人员,派到基层从事乡医、村医工作,享受与县级医疗卫生中心工作人员的同等待遇。这样的做法能够让群众得到县里来的医生的诊治,增加群众认同感;同时也为乡医、村医们打开了良好的职业发展渠道、继续教育渠道和业务晋升渠道。

  全国人大代表、山东省济宁市泗水县苗馆镇隈泉村乡村医生刘庆民告诉中国商报记者,目前乡村医生的年龄普遍偏高,出现老龄化的情况,在乡村医生中几乎没有年轻医生。另一方面,乡村卫生室的条件也相对比较差,硬件设施不足。刘庆民建议,建立乡村卫生室“有进有退”的考核聘任机制,选拔一批高素质人才进入到乡村医生队伍,吸引更多年轻优秀医学毕业生加入到乡村医生队伍中来,切实提高乡村医疗服务水平。

  让信息化助推分级诊疗

  患者病历信息在不同层级医院共享成为分级诊疗的前提。《关于推进分级诊疗制度建设的指导意见》明确提出,确保转诊信息通畅,利用信息化手段促进医疗资源纵向流动和促进跨地域、跨机构就诊信息共享。

  全国人大代表、科大讯飞董事长刘庆峰认为,要解决缺医少药的问题,尤其是一线的医生奇缺的问题,仅依靠让专家下到基层有些不现实。在刘庆峰看来,专家医生创造的效益对全社会的比较优势,应该是在人口集中的地方,这样看的病人更多。“以前说互联网+医疗是通过在线诊疗接入,但那个也解决不了社会上好医生少的问题,因为他本来现场面对面看病都来不及,搞个网络无非是他把本来当面看的患者挤掉。只有真的当人工智能能够成为一个明星,一个好医生,帮助成千上万所有农村所有社区的人看病,健康中国才能真的实现,而健康大数据是进行医学人工智能研究的基础行为。我觉得它的战略意义是多方面的。”刘庆峰告诉中国商报记者,自己在调研过程中发现,许多患者家庭致贫有近1/3以上的费用是花在了交通费和住宿费,是因为陪家人去县城看病,去省城看病。“有了人工智能在线诊疗,我们就能够把顶尖医生的投放到乡镇,投放到县城。”

  刘庆峰建议,要鼓励利用人工智能技术推进健康医疗大数据建设及基层医疗服务能力提升。他建议,要用人工智能技术,真正的推动辅助诊疗,帮助农村,帮助薄弱地区解决缺医少药的问题。

  全国人大代表、腾讯公司董事会主席兼首席执行官马化腾也带来了一份关于以数字技术驱动健康医疗事业平衡充分发展的建议。在他看来,政府部门之间、医疗机构之间、医疗机构和服务企业之间都存在不同程度的数据壁垒,导致患者就医行为难以充分数字化,医疗数据的价值也尚未有效挖掘,实现精准医疗、个性化医疗、全方位全周期健康服务的数字化基础较为薄弱。

  马化腾建议,医疗欠发达地区和基层机构可以率先推广人工智能辅诊等技术,通过AR、VR、直播等方式,基层医生能与专家远程会诊和交流,以此改善医疗资源不足的现状,推动优质医疗资源精准下沉。在健康医疗大数据方面,建议以云计算、大数据等数字技术为载体和手段,建立跨部门、跨领域健康医疗机构间的数据共享机制,实现健康医疗大数据的规范采集、集成共享和合规应用,提升管理和服务的精准度,助力国家建设全方位、全周期人口健康信息平台。(来源: 中国商报/中国商网,记者:李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