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 中医药文化

夏养三伏,冬补三九,冬天灸一灸,来年少病痛!

时间:2021-12-09 14:44 来源: 发布人:小编 浏览:

  俗话说,三九补一冬,来年无病痛。那么,中医疗法中有哪些能起到温阳益气,补肾散寒,健脾益肺,通经活络,平衡阴阳,调整气血,增强人体脏腑功能,促进人体阳气充沛,提高人体免疫力和抵抗疾病的能力,具有强身、防病、治病的效果?咱们接着往下看~!

  温 针 灸

  温针灸是针刺与艾灸结合使用的一种方法,适应于既需要留针又必须施灸的疾病。方法是,先针刺得气后,将毫针留在适当深度,再将艾绒捏在针柄上点燃直至艾绒燃完为止。或在针柄上穿置一段长约1-2厘米的艾条施灸,使热力通过针身传入体内,达到治疗目的。

  温针灸的功效

  《扁鹊心书》记载:“保命之法,灼艾第一。” 温针灸采取针刺重加灼艾的方法,同时具有温热、穴位刺激、艾药渗透等三重叠加作用,具有温阳散寒,舒经通络,活血养血,固本益元,宣痹止痛,缓解疲劳、提神醒脑等功效。根据不同疾病选取的部位不一样,一般选取小腹部位,如气海、关元等,以及腰骶部穴位,如肾腧、大肠腧进行治疗;也会选取四肢相应经络的穴位进行治疗。

  温针灸主治

  温针灸主要用于治疗中医“命门”疾病,包括现代医学中的泌尿系统、生殖系统疾病以及部分内分泌系统疾病。例如:男性前列腺增生、慢性前列腺炎症,以及前列腺疾病引起的腰痛、腹痛、会阴疼痛,白浊,尿等待,尿频,尿急,尿痛,夜尿多,尿血,血精,阳痿,遗精,早泄等男科疾病。还包括女子盆腔器官疾病,如子宫,卵巢,阴道,膀胱等器官疾病,例如子宫、阴道下垂,肛门脱出、下坠,尿漏,子宫肌瘤,子宫内膜异位,不孕不育,滑胎,多囊卵巢,慢性盆腔炎症等疾病。温针灸也能够治疗中医内科、骨伤科、儿科的常见疾病。如,胃胀胃痛,大便稀溏,泛酸嗳气,慢性气管炎、支气管炎,支气管扩张,慢性鼻炎,慢性关节炎症,咳嗽,失眠等疾病。

  注意事项

  1.如果做完温针灸之后出现灸疮(即艾灸后皮肤轻微烫伤)属于正常现象,治疗完毕消毒后,不要沾水,3—5天后自然结痂脱落即可。有的会出现轻微化脓的现象,按照中医传统观点,保持疮面清洁,5—7天后结痂脱落即可。

  2.温针灸治疗之后,必须饮用适量温开水,以保证经络经气充盈。

  3. 温针灸治疗之后,当天不可洗浴,第二天可正常洗浴。

  穴 位 贴 敷

  穴位贴敷是以中医基本理论和中医经络学说为理论依据,根据中医“天人合一”的思想,顺应四时节气,在冬至来临时对学位进行药物贴服来预防和治疗疾病的一种方法。特别对一些在冬季容易产生、复发或加重的疾病,以温阳补肾,鼓舞正气,增加机体抗病能力,从未达到防治疾病的目的。

  穴位贴敷的功效

  治疗时间在每年冬至到三九的时间段在人体的相应穴位上进行药物敷贴,以鼓舞正气,驱散体内阴寒,调节脏腑功能,恢复机体阴阳平衡,增加抗病能力,从而达到防治疾病的目的。

  穴位贴敷主治

  特别对于寒性疼痛及呼吸系统疾病的治疗具有明显的疗效。如老年关节痛、胃脘冷痛、慢性腹泻、慢性支气管炎、支气管扩张、慢性阻塞性肺病、肺气肿、慢性咽炎以及小儿过敏性鼻炎、哮喘、咳嗽等等。

  穴位贴敷的注意事项

  1.贴敷时间宜在晴天上午,一般成人贴敷6-8小时,儿童2-4小时。根据个体差异,贴敷时间也可以做适当调整。贴敷期间,慎食辛辣、海鲜、羊肉、蘑菇等发物。

  2.贴敷后局部皮肤微红或有色素沉着、轻度搔痒均为正常反应。

  3.贴敷后皮肤局部出现刺痒、灼热、疼痛感觉时,应立即取下药膏,清除局部残余药物,禁止抓挠,不宜擅自涂抹药物,一般可自行痊愈。

  4.尽量保持涂药处的干燥,不要对着空调的冷风吹。在贴敷期忌食生冷、油腻、辛辣的食物。不要吃高蛋白、虾蟹类海鲜。贴药当天不能游泳,4-6个小时内不要洗冷水澡。

  5.建议接受治疗的患者要在饮食、生活上有所节制,不要熬夜。还应少吃冷饮,冷饮不但伤及脾胃,还可使沉积在体内的寒气凝滞,影响疗效。

  6.敷贴不是治疗慢性病的特效药,不能完全替代其他治疗,原来在服药的慢性病患者,不要盲目减药、停药。

  穴位贴敷的禁忌症

  1.肺炎及多种感染性疾病急性发热期不适宜贴敷治疗。

  2.有严重心肺功能疾病患者、对药物过敏者、皮肤有疱、疖以及皮肤有破损者、疾病发作期(如发烧、正在咳喘等)患者不宜进行贴敷治疗。

  3.2岁以下的孩子由于皮肤娇嫩,贴敷容易引起感染,不宜进行这项治疗。

  贴敷时间

  伏前预帖:2021年12月11日-2021年12月20日

  一九:2021年12月21日-2021年12月29日

  二九:2021年12月30日-2022年1月7日

  三九:2022年1月8日-2022年1月16日

  加强灸:2022年1月17日-2022年1月25日

  贴敷地点:丘北县中医医院门诊综合楼三楼针灸科